壮丽70年bull人物刘多三的入
序:年,医院建院7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走过的70年岁月,有过艰难困苦,更有无限荣光。重新翻开历史画卷,有很多人的故事,或暖人心田,或振奋人心。值此70年院庆佳期,从系列说开去……
古语有云:四十不惑。人活到四十岁,知识阅历丰富,面对各种选择、聆听各种议论,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不惑之年的抉择,多了几分笃定,少了几分犹豫;多了几分理智,少了几分彷徨。医院刘多三教授,就是在这样的人生阶段,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坚于信
丹心妙手 至诚不渝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代表整个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都以无比的干劲来建设祖国,仅在数年中,无论在工业、农业、国防事业中都创造了伟大成绩。”
“他们(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舍己为人的理想及行动,是我永远学习的。”
这是年10月,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临床医学教育家、医院神经内科创始人刘多三教授提交的入党志愿书中的几句话。这一年,他41岁。
翻开档案,60年时光流转,薄软暗旧的纸张弥散着尘封的气味。刘多三教授的字,清秀俊逸,笔触轻细,从右上向左下倾斜,极具英文字体的美感。志愿书中有很多繁体字,处处显现着时代的烙印。通篇余字,共有6处修改,内容逻辑清晰、立场坚定、表达流畅,真切可见不惑之年的刘多三教授思想政治上的成熟与坚定,亦依稀可感刘多三教授当年书写时的专注和庄重。
在入党志愿书中,刘多三教授回顾并反思了自己在封建地主家庭和伪满政权期间的经历,剖析并感谢了党对他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概括并赞颂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陈述并总结了他对党的宗旨、目标、任务的深刻理解与认识,阐明自己的入党动机是:要为彻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终身奋斗。
几页入党志愿书,捧在手中却沉甸甸的,饱含了一位医务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谊,凝聚了一位医学教育家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关切,更流露出了一个不惑之年的人对人生方向的坚定选择。
笃于行
大医习业 精韧不怠
在刘多三心中,入党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长期对标高标准、持续对己严要求、时刻为民造福祉的使命感和内驱力。
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领导,命名为长春医学院。刘多三教授的履历表上又多了一行:长春医学院神经精神科副教授。至此,他已经从医从教21年了。
这21年间,青年刘多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漩涡中,面对着战火、死亡、匪患和流民,坚守着信仰、理想、使命和职责,和身边的医护工作者们一边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一边寻求着生活的希望和人生的价值。
年,刚刚结束新京医科大学学习生涯的他,再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正式开始,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着中华大地,以致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但这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抛洒热血和青春。刘多三教授没有离开他热爱的净土,选择坚守在医疗和教学一线,成为医院的一名青年医生,他精研医术,更传道授业。
因工作需要,刘多三教授还先后担医院医生,医院内科主任。年,他成为医院院长,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师旅卫生部医生。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东北地区,行政区域划分和现在有一些差异,东安省、三江省都已经成为历史,勃利县、方正县如今均属黑龙江省管辖。在比长春更加寒冷、更加偏远的小城镇上,刘多三教授不仅为八路军官兵治病疗伤,还不计报酬地服务于当地的贫苦农民。
年隆冬之际,长春医科大学在百废待兴的长春艰难筹建起来,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于年6月正式开院[1]。开院伊始,医院以内科治疗为主,主要任务是救治伤员,并致力于培养部队的卫生管理人才和医务工作者。当时还是副教授的刘多三和蔡志超作为学科带头人,同外籍聘任教授等余名教职员工担负着余名学员的教学和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刘多三教授也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坦途。经过前期的深厚积累和不懈努力,年,36岁的副教授刘多三率领当时的讲师张秉枢和青年医师罗毅、林世和、包礼平、李恭等人,白手起家,创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神经内科,并瞄准了常见、多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脑血管疾病这一主攻方向。历任神经科主任、内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他牵头在国内率先建立临床神经病理研究室及脑库,积极开展剖检工作,并在其后的数十年中厚积薄发,彰显了惊人的实力。
年医院转交地方之初,虽然挑战重重,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增设临床和医技科室,扩充床位和职工队伍,研究成果数量成倍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多三教授带领的神经内科抢抓机遇,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年[2],新更名的吉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内科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刘多三教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医院神经内科在业内的翘楚之席。
医术不断精进的刘多三教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年,他加入了当时基层党组织下属的小组——党的同情者小组,还担任了组长。年,他鼓足勇气,郑重提交了一次入党志愿书[3]。但由于黑龙江省方面的政审材料迟迟未至,他在等待中迎来了一季秋冬,又送走了一季春夏。
直到年10月,这位出生于中国东北小镇地主家的孩子,这位在战火中经历磨炼的中年,这位用全部心血与汗水为我国医疗、教学事业做出无私贡献的医者,终于通过了党的审查,医院的党委副书记王承温和军医汤洪川介绍,再一次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志愿书。
年,党组织批准刘多三教授成为预备党员。年,他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来,他先后当选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长春市委员会委员,在完成救死扶伤的天职之余,践行着对党忠诚的誓言,肩负着为民谋福的使命。
立于新
大医精诚 众望攸归
无论是入党介绍人王承温副书记的介绍意见,医院党委的入党意见,抑或是支部大会的讨论决议,对刘多三教授的评价中都有这样四个字:威信较高。
这是对刘多三教授医术、医德的客观描述。在医学研究上,这位有远见卓识和开拓精神的学科带头人,让中国的神经病理学走在世界前沿,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尊敬;在管理工作中,这位永远躬亲示范、埋头骨干的科室主任,让医院神经内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稳居国内行业前列;在教学工作里,这位因材施教、甘为人梯的师者,广栽桃李,精树栋梁,为国家培育了多位业内优秀研究生人才;在临床诊疗时,这位妙手仁心、播撒大爱的医生,被患者和家属冠以“赛时珍华佗”的美誉……
他用大半生时间积累了余例病理性脑标本,使医院神经内科,成为当时全国脑剖检例数最多的科室,为神经病学的发展积攒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资料,更为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标本对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弥足珍贵,有的属于国内所仅有。以此为基础,他先后主编了《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病例讨论集》《神经病例教学幻灯片》及《脑血管病CT扫描》4部专著,参编了医学百科全书,发表了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年出版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病例讨论集》是32开,形式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详实,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 年,当时的白医院神经内科被国家卫生部了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神经内科培训中心,刘多三教授担任主任。神年,刘多三教授创办了当时全国仅有的神经病学三大核心期刊之一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他亲自担任主编,饶明俐教授担任总编辑。年,吉林省脑血管研究所落成,刘多三教授担任名誉所长。此后,后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电生理、电子显微镜等实验室先后建成,科室迅速发展壮大,为深入开展神经病学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搭建了平台。这一年,刘多三教授,同业内名家黄克维、杨露春、罗毅、郭玉璞、秦芝九和徐庆中等教授联合发出成立中国神经病理学的专业学术组织[4]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分会的大力支持,并于年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神经病理(学组)专业组,同年6月21日即在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召开了全国首届神经病理学术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多名代表,收到了余篇论文。大会选举我国著名神经病理学家黄克维教授为组长;刘多三教授和杨露春教授任为副组长。从此,学组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神经病理学术会议,举办全国性神经病理培训班培养人才,定期组织神经科临床病理讨论会,为我国神经病理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年,医院神经内科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年,国家要在全国53个医疗学科范围内评选首批重点学科,神经内科领域5个实力雄厚的候选单位竞争1个名额。医院神经内科以52票入选,现场唯一没有投票的评委名叫刘多三[5]……从此,医院神经内科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6]。
年9月[7],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在长春成功组织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神经病理学术会议,邀请了以国际神经病理学会主席Webster教授为首的,来自欧美、日本和澳洲等地的十余名神经病理专家参会。就在这一次,刘多三教授团队以数百例脑检病例为基础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例如同心圆性硬化(Balo病)、烟雾病(Moyamoya病)等,让国外专家感到惊讶和赞服。其案例之多、发现之早、诊断之准,都是在国际上遥遥领先的。以日本病例专家发布成果命名的Moyamoya病,就是我国俗称的烟雾病,虽然刘多三教授的研究成果比日本专家早三年,却因当时国内与国际脱轨而未能及时得到认证和推广。刘多三教授团队的成果让Webster教授、日本铃木二郎教授等多位国际专家颇为赞叹,他们甚至顾不上吃午餐,抓住一切时间全神贯注地观看和研究刘多三教授实验室的珍贵脑检标本。会议后,在Webster教授的支持下,科室的7名医生出国深造,进一步开拓了国际视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院神经内科分别于年和年被批准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世纪60年代就曾有过研究生培养经历的刘多三教授成为文革后国内首批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在其后的十几年间,刘多三教授培养了16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在全国神经病学领域首屈一指。罗毅、林世和、包礼平、李恭、饶明俐、李春岩、张淑琴、张昱、胡林森、祝捷、宋东林、赵节绪、陆兵勋、姜明辉、姚大林、崔得华、胡炳仁、欧阳一冰、吴江、贾建平等都曾师从于他,许多人成为国内外神经内科专家或学科带头人[8]。由于他所做的突出成绩,卫生部批准举办第一个“国家神经内科师资培训班(即进修生班)”,刘多三教授亲任主任,直至逝世前共办了13期,学院余名,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时至今日,每年还招两期学员。
刘多三教授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他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承担重要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课题共2项。医院和科室带来无限荣光的同时,他曾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师、吉林省劳动模范,在振兴吉林运动中荣立特等功。
悯于世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刘多三教授原名刘竹林。据其爱子刘群教授说,改名的时间已然无从考证。改名的缘由大意为:竹叶常三片在一起,一片竹林恰是多个“三”,遂改名“多三”。由“竹林”向“多三”的转变,不由让人大呼妙绝——弃“竹林”之浅显表象,而取“多三”之深远寓意,人生之大视野、大心胸和大气魄是也。
特殊的十余年中,很多人在命运的浅滩低谷折戟沉沙,刘多三教授却经受住了人生的巨大沉浮。逆境中,他捧着心中悬壶济世的星光,点燃了余生奉献医疗教学领域的燎原烈火。
“他总是说,要相信党和国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回忆的闸门将67岁的刘群吸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突然有一天,一向救死扶伤、受人尊重的父亲,他被禁止出诊,被批斗凌辱,被派去扫厕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想不通,他害怕、困惑、委屈,并且愤怒。“可是父亲呢,打扫厕所还挺专心,特意发明了一个小三角铲子清理厕所的地面。试用后还告诉家人效果不错。”父亲的态度虽让年少的刘群不解,却在他的内心深植下一颗通达豁朗、永不言弃的种子,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余生。
当时,还有不少病人特意打听到那个厕所找刘多三教授看病,身处困境的刘多三教授虽不能全力施救,却始终心系着每一位病患。有一次,一位急诊医生告诉他,当天有一位患脊髓炎截瘫的农民就诊,由于科室内没有床位,她详细写了治疗方案,建议他回当地治疗。刘多三教授听后马上说:“脊髓炎的病人不及时处理,难以恢复,农民回去能及时治病吗?加床也得收!”于是催急诊医生去火车站把病人追回来诊治。
刘多三教授的一生,将“治病救人”融入了血液和骨髓,生命二字之于他,珍而重之,他从不会不看病人就在电话中指示如何处理,从不会因病人与本科室无关就拒其于门外。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医院的一名清洁工人看病。
刘多三教授的一生,视学科建设和科室发展为自己的生命,他殚精竭虑,不遗余力,75岁高龄仍在为科研事业操心、费神。年6月16日,刘多三教授因突发心梗,永远地走了……
吉林日报[9]当日发布的讣告这样写道:刘多三教授是政治坚定、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的名医。他为人民卫生保健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多三教授的逝世是我国医学界的重大损失……初夏之季,快雨时凉,他就这样,携一身荣光,隐没在历史的浩瀚星空……
遵照刘多三教授遗嘱,
爱妻及儿女将其大脑捐献给国家,
制成标本供科学研究之用。
至今,
医院实验室中。
这么做,他是国内第一人。
根生大地,渴饮甘泉,
雅度高节卓不凡;
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清风细雨留余念……
[1]医院辉煌璀璨60年
[2]医院辉煌璀璨60年P
[3]刘多三入党志愿书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发展简史,卢德宏,朴月善,付永娟。医院。医学网,年3月27日
[5]年7月19日,采访刘多三教授之子刘群教授。
[6]年7月19日,采访刘多三教授之子刘群教授。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发展简史,卢德宏,朴月善,付永娟。医院。医学网,年3月27日;国际神经病理学术交流会暨全国第四届神经病理学术会在长春召开,李颖异,《医院学报》年01期[7]
[8]年7月19日,采访刘多三教授之子刘群教授。
[9]吉林日报,年6月16日版
特别鸣谢:医院神经内科饶明俐教授百忙中认真赏读,对本文予以认可,并提出宝贵修改建议。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