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
这几个月来,狂犬病疫苗经常会有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问了问各地的朋友,发现很多地方都出现狂犬病疫苗紧缺的情况?是被流浪狗咬伤的人变多了?还是人们对接种狂犬疫苗的重视程度增加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吧。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一旦发病病死率极高几乎达到%。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
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5天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狂犬病发病率最高的是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因为孩子年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好奇心强均是容易被动物咬伤的原因。狂犬病是一种动物之间的传染病,如果家养动物没有做到充分的免疫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其中狗占成人和其它传播狂犬病动物的90%以上。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有可感染狂犬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动物的神经组织和唾液里。人受到病犬(或者感染狂犬病毒的其它动物)咬伤或者抓伤后,病毒经伤口进入到人体内,当时可能伤口的不适,患者没有其他不适。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后,狂犬病的症状渐渐显露出来。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2/3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狂躁型患者以意识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似的神经病变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与GBS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热、叩诊肌群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不伴有感觉功能受损。
根据病程,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直至死亡。
(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
(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2-10天(通常2-4天)。
(3)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类GBS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4)麻痹期:指的是患者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
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久即发生。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狂犬病做好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旦被狗或其它动物咬伤或者抓伤,应及时、彻底对伤口进行清洁处理(见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动物咬伤的处理)。在24小时内应进行正规狂犬疫苗接种。如被咬伤的部位为头面部。颈部或系被狂犬咬伤者,即使已过相当长时间,仍应积极进行狂犬疫苗的接种、同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目前我国有纯化地鼠肾狂犬病疫苗、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和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等。
免疫程序:全程接种5针。
暴露前的免疫程序:0、7、21(28)天各接种一剂,长期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完成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免疫1剂,以后每隔3~5年加强免疫1剂。
暴露后的免疫程序:分别于咬伤当天(第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每次0.5毫升。如果第1针延迟接种,则以后4针也相应地延迟接种。
年卫生部推荐新方案: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2-1-1”免疫程序已经开始施行,疫苗接种由过去的5次减少为3次,分别在当天接种2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就能有效预防狂犬病,接种周期缩短了7天,且产生抗体迅速,对就诊时间比较晚、严重咬伤者更加适用。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内,婴幼儿可以在大腿前外侧区肌肉注射。
禁忌:由于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所以被狗或其它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无任何禁忌症。但是对于高危人员预防接种遇到发热、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或对抗生素、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禁用。哺乳期、孕妇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并且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不良反应:A.局部反应: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B.全身性反应可有轻度发热、无力、头痛、眩晕、关节痛、肌肉痛、呕吐、腹痛等,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消退。
②罕见不良反应:
A.中度以上发热反应: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剂。
B.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出现反应时,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
③极罕见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紫癜。
注意事项: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和剧烈运动。不能进行血管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庆大霉素过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