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神经放射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年4月22-23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学术会议在江苏徐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华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医院承办。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神经影像-创新与规范,旨在提高国内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医院开放,来自国内影像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共计余人参加了大会,其中包括众多的山西影像界同仁。医院影像科的一名诊断医生,我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对会议进行回顾报道。
会议开幕式后,医院金征宇教授、医院刘士远教授、医院卢光明教授、北京大学高家红教授、医院耿道颖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影像学院院长于春水教授、医院陈敏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这些讲座主要围绕“脑血管病的MR诊断”、“脑肿瘤的影像诊断与分析”、“脑内非肿瘤性疾病的影像诊断”、“神经系统功能成像及相关研究进展”四个主题内容展开!
在脑血管病方面,专家提出了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通过脑卒中绿色通道缩短患者诊治时间,通过多学科协作提高脑卒中诊治的精确化、合理化。此外,会议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蛋白质的成像技术,即酰胺质子转移技术(APT技术),当脑缺血发生时,局部脑组织PH值降低,受其影响,APT值降低,该技术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甚至早于DWI。当然,由于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增加,该技术同样可以用于肿瘤的诊断。
在脑肿瘤领域,专家们强调要通过多模态、多尺度、多水平对胶质瘤进行精准诊断,通过超高分辨率MRI对肿瘤进行形态解剖描绘,通过DWI、PWI、BOLD序列进行功能测量,通过MRS、SWI、CEST(APT)技术进行代谢测量,通过探针进行分子影像学成像,最后,联合以上信息,对胶质瘤及其边界做出精准诊断,上述部分技术(DSC–PWI、DWI、APT、MRS)亦可用于胶质瘤治疗后真性与假性进展的鉴别。另外,影像组学也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它以大数据为依托,通过提取分析肿瘤的定量特征,做出精确诊断!
在脑内非肿瘤性疾病方面,专家介绍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最新定义及诊断标准,指出AQP4抗体阳性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专家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做了一个20年的回顾总结,展示了其典型表现与各种非典型表现。会议还介绍了臂丛神经和三叉神经成像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
在神经系统功能成像方面,专家指出了目前国内fMRI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即三个标准化,建立多模态脑功能影像仪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多模态脑功能影像数据采集标准,建立多模态脑功能影像数据分析标准,这些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fMRI的规范化将有力推动我们对大脑的深度认知和临床医学的广泛应用。
此外,令人震撼的是,近几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给医学影像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它的三大要素是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并行GPU超强运算。目前,在常见的几种疾病测试中,人工智能在诊断水平、专注度及耐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全面超越年轻医师,略高于年轻医师的失误率也会通过不断学习逐渐下降。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更加精确的诊断疾病。
本次会议大大拓宽了大家的视野,精彩纷呈,使大家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大家的影像诊断水平,促进了国内中枢神经系统影像事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薛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