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你病人的ldquo脑脊液rdq
产生:脑室中的脉络丛,正常容量~ml,其生成速度为0.3~0.5ml/min,每日生成~ml。
分布: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
循环: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静脉系统。
颜色:无色透明。
性质:细胞外液,呈弱碱性
作用:维持颅压相对稳定、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酸碱平衡,正常脑脊液压力80-mmH2O。
脑脊液检查目的:CNS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协助脑肿瘤诊断。
何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各项指标都有什么意义?
脑脊液压力
正常成人侧卧位时,腰穿测得的脑脊液压力平均为80~mmH2O,并以此来表示颅内压。当成人的脑脊液压力>mmH2O,提示颅内压升高,<70mmH2O时,提示颅内压降低。
脑脊液外观
脑脊液细胞学
白细胞:正常成人0~5×10^6/L,多为淋巴细胞,白细胞增多多见于炎性病变。根据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感染;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感染;结核性脑膜炎呈混合性细胞反应。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不应有红细胞存在,红细胞增多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同时也需与穿刺损伤相鉴别。
离心沉渣涂片:可进行细胞分类,以及发现肿瘤细胞、细菌和真菌等。一些特殊的细胞类型具有一定诊断意义,如异型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母细胞见于脑膜白血病;含红细胞的吞噬细胞或含铁颗粒的多核细胞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1周后出现。此外,靠近脑室的脑瘤及脉络丛脑瘤常可查到肿瘤细胞。
脑脊液生化
蛋白质: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15~0.45g/L,蛋白质增高可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感染、肿瘤、出血等,蛋白含量降低主要见于良性颅内压升高。当仅有蛋白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时,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见于吉兰-巴雷综合征,也可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疾病。
糖:脑脊液糖含量取决于血糖水平,正常值为2.5~4.4mmol/L,为血糖的50%~70%,通常<2.25mmol/L为异常。糖明显减少可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轻中度减少见于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及脑膜癌病。
氯化物:正常含量为~mmol/L,较血氯水平高。细菌和真菌性脑膜炎均可使氯化物含量减低,尤以结核性脑膜炎为著。全身性疾病引起电解质紊乱也可引起氯化物降低。
其他特殊检查
脑脊液找新型隐球菌和抗酸杆菌
(1)新型隐球菌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存在于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感染途径:呼吸道、破损皮肤、肠道。
致病特点:为条件致病菌,免疫机能下降时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CNS,真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
在脑脊液中的特点: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
血清学: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2)抗酸杆菌
抗酸杆菌又称分歧菌。该菌属无鞭毛、无芽胞、不产生内、外毒素。引起的疾病都呈慢性,伴有肉芽肿。分歧杆菌可分为结核分歧杆菌复合群、非结核分歧杆菌和麻风分歧杆菌三类。这类细菌在抗酸染色中能抵抗酸性酒精的脱色作用,可以被染成红色的细菌,故称为抗酸杆菌。
常见神经疾病的脑脊液改变
实例分析例1:
分析:腰穿提示脑脊液压力95mmH2O,颅内压正常,脑脊液生化提示微量总蛋白升高,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数>E+6/L,单核细胞98%,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颅内感染性病变,涂片未找到细菌、抗酸杆菌及新型隐球菌,结合临床症状、查体,最后考虑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
例2:
分析:腰穿脑脊液压力89mmH2O,颅内压处于正常范围,脑脊液生化提示葡萄糖轻度升高,微量总蛋白轻度升高,考虑是患者有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高,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也高,且未发现细菌、抗酸杆菌、新型隐球菌。患者既往有脑梗塞病史,本次因再次脑梗塞住院,轻度的蛋白升高也可以解释。故不考虑颅内感染性疾病。
主要参考资料:
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志强.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1):-.
张健.脑脊液检查结果的临床解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8,07(4):-.
(综合医脉通和医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