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视神经脊髓炎 > 疾病预防

一图一故事Vol1阿尔兹海默,及其后继

一圖一故事

照片里的人,时光里的事,遥远记忆里的故人故事。

照片里,右侧是德国内科医生AloisAlzheimer,左侧是AugusteDeter,他的一名女病人。Dr.Alzheimer在Deter死后对她进行了尸体解剖,在其脑组织中发现,大脑皮质存在大量神经炎性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

大约在多年前,德国内科医师AloisAlzheimer接待了这样一位患者。她的名字叫AugusteDeter,一位51岁的中老年女性,表现为一系列妄想的症状:她猜忌她的丈夫,有时不明原因的尖叫,认为有人想要杀她,变得野蛮且不受控制。因此她被收治于法兰克福的精神病院。5年后她死了,Dr.Alzheimer对她进行了尸体解剖,脑组织银染法检查发现大脑皮质存在大量神经炎性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直到4年后的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Kraepelin才将由此种病理改变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至今,神经炎性斑、神经原纤维缠结仍然被认为是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在阿尔茨海默病被命名后,才拉开对该病进行研究的序幕。

年Schottky首次报道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例。当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评定工具及对痴呆现象定义的模糊不清,痴呆的研究进展一直停滞不前。此后的50多年内对其真正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都没什么进展。

年及年,Kidd和Terry两位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分别发现了双螺旋细丝样物质组成神经原纤维缠结、淀粉样蛋白纤维组成老年斑。

年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成立。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成立,并开始引领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简易智能精神测试量表(MMSE)的问世为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临床研究的工具,之后的十多年内,不断有各种行为评价量表的出台,都极大地促进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AD的基础研究才开始有显著进展。

年,Glenner和Wong从AD患者老年斑内纯化和分离得到一种淀粉样沉积的蛋白,通过研究其序列,发现此蛋白是由39-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因其具有一个β片层的二级结构,遂命名为β淀粉样蛋白,简称Aβ。这一成果的发表引发了克隆Aβ基因的热潮。

年,四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表了APP的基因序列,揭示了Aβ实际上只是APP中的一小片段。

同年,AD的另一病理标志物磷酸化的tau蛋白被发现,它是AD患者脑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成分之一。

年,Aβ前体蛋白APP基因被发现定位于21号染色体上。由于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多肽(Aβ),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是异常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结合蛋白tau蛋白,因此目前对AD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了这两个方面。

近20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等的发展,人们也从多种角度对AD的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90年代初期,JohnHardy研究团队最先发现家族性AD的APP基因突变,也发现早老蛋白(PS)基因突变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型通过影响Aβ和tau蛋白的代谢而在A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后来又进一步建立了AD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为AD的药物试验打下了基础。

对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已进行了一百余年,目前认为Aβ和tau蛋白在AD患者脑内的异常聚集是其发病的核心,但我们对其认识得还十分有限。

因此针对AD也还未出现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改善认知、记忆及控制精神症状等。但这些疗法的治疗效果并不不尽人意。因此研究者们也开始把目光从治疗转到预防上来,主要在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干预。与此同时,一系列的生物学标记物及高分辨影像学等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可能会为AD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带来希望。

阿尔茨海默医生,其后继者们,仍不遗余力的破解着阿尔兹海默病的密码。包括我们。

(关于更多阿尔兹海默病的故事,可回复“05”或“AD”进行查看)









































患有白癜风要如何治疗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kkfbq.com/jbyf/3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