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视神经脊髓炎 > 疾病预防

对话汉方泥土的颜色

窦洪涛:陶艺是谜一样的艺术,而汉方更像谜一样,有时沉默不语,有时滔滔不绝,有时在创作室一待就是几天,有时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很多人眼中,泥土是没有颜色的,它太平常以至于我们总是忽视。那么在你的眼中,泥土是否具有颜色?或者说,在你心目中,什么是泥土的颜色?

汉方:说泥土没有颜色也好,说它五彩斑斓也好,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泥土不只有颜色还有芳香,它取决于人的审美和境界。

人有先天与后天修养之分,人来到这个世上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我把前者先天的东西,称为天,后者谓之地。

生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历史长河越长,历史文化的积淀越深。就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生活的细节都在折射着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境界与灵魂。

窦洪涛:你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思想、状态是否正是陶艺所体现的?

汉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土居于五行之首,四方之中。“万物土中生”,这个意识可以追溯到我小时候。那时候我们村头大槐树下有块大石头,人们闲暇时就在这里乘荫纳凉、谈天说地。有时候在旁边玩,就听见老少爷们儿在那儿争论,“你说万物土中生,我觉得不对”,“你说说怎么不对吧,庄稼粮食土里生,土里长;人们还常说谁家孩子土生土长的哩!”……打小时记事起,这块乘凉石被叫做“杠石”,就是抬杠,争理的意思。

“抬杠”,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也是哲学的根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总有两面性,我们从谈天说地开始,自然而然地形成思辨意识,形成文化,并且思想折射于生活。

道家老子的智慧我觉得至今都很难超越,他在出关前写的《道德经》成为后世研究的哲学范本。

窦洪涛: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的宗教?

汉方:泥土就是中国的宗教,任你儒、释、道、耶、回,一入中国土地,全部中国化,全被融化,最终都是中国泥土的颜色。

昨晚我的朋友王荣在这里和我聊天,他说到一个观点:纵眼望去,现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信奉佛教的国家大都是贫困国。对此,我持反对意见。我认为历史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中国也是一个佛教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追溯佛教在中国的历史,那是非常久远的。西方国家能够成就今天的霸主地位,我认为其实离不开中国的文明。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本来我们是用于放礼花吓唬老鼠的,而后西方国家进入中国,拿着发明回去,运用科技改革了发明,返回来进行帝国侵略。中国虽然过去落后,但是现在已经慢慢发达了,在一些方面也回归到领先地位。

人类有四大文明,第一文明是火—陶器时代,自然生火,通过火制作出了陶;第二文明是青铜时代,金属文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步伐;第三文明是机械时代,人类进入动力文明,机械开始改变世界;第四文明是信息时代,科技文明。不论是动力文明,还是信息文明,都更快改变了自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回首“第一文明”

窦洪涛:在我们已经在享受“第四文明”时代,你为何还要再返回去做“第一文明”的东西?

汉方:人要不时回头看。我认为艺术也是如此,尤其在中国。以中西文化对比来说,中国经常往后看,而西方国家是习惯于往前看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正在于此。以美国来讲,美国历史仅有二百多年,它是一个移民国家,一个民族融合的国家。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内战之后进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到50年的时间内,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随着几次产业革命,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历史短暂,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发达。它是往前看的,它也只能往前看。因为往后,他们什么也看不见。而中国上下五千年,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在中华大地绵延不断,传承有序。中国是有祖宗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怀旧。实际上中国是一个八卦文化,太极文化的国家。中国文化源于易经,成于孝经。一个人为何要祭祖,就是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忘了自己的根。

窦洪涛:在一段时期内迈得步子可能不大,但是在长远来看,只有往后看,才能更好往前看。

汉方:对,我认为只有不时往后看,才能往前看得更远。我国近两代领导人都在抓文化强国,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因为只有有文化,才能有思想,有思想才能有知识,有知识才能有能力,有能力才能有水平。

我认识一位法国朋友,他是一个中国通,也是一位陶艺家,七八年前在上海从事中法文化交流。他特别想了解中国的陶艺文化,有一天我就带他去淄博参观陶瓷艺术馆,在路上我们探讨了一个问题:中国大陆为什么蔬菜比肉贵。哈哈,他很不理解。

我想时代不同,当年不愿吃的窝窝头今日已堪比白面馒头,当各样肉食摆在面前,而我只想吃一根清口萝卜时,我才理解了他的疑问。这就是一种怀旧情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但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化。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建设新城拆除旧城,等回过头来已经为时已晚。人们总是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容易忽略内在的东西。

所以我做的陶艺,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世界艺术的营养进行了改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我的陶艺应该称作现代陶艺。

陶醉:古人的气息与艺术家心绪的共鸣至醉

窦洪涛:那你的“现代陶艺”主要汲取了哪些方面的营养?

汉方:我的陶艺是从汉代文化中汲取而来。数年前范曾对我的作品做过这一评价:作品完全是汲取汉代营养长出来的东西。我最喜欢汉代的东西,比如“说唱俑”。在创作初期,我曾大量模仿过“说唱俑”。至今一些烧坏的我还保留着。

中国人以物陪葬的习俗古已有之。在汉代尤其盛行厚葬之风。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汉代文物,汉代墓出土的各种陶狗、陶羊、陶壶、陶猪舍等等,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冥器。现今我们看到的唐三彩在当时也是大多用作冥器的。夸张的人物形象,那么可爱,那么生动,他们的技艺我们超越了吗?如果没有超越,那就是“黄鼠狼抱(生)老鼠”。汉代距今已过去两千多年,但是很多技艺我们却难以企及。到了今天,我们仍在模仿。作为现代人,我们还是要回头去看,去学,我们永远离不开老祖宗的营养。

此外,我的陶艺还源于民间艺术的滋养。年10月10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行。非遗便是传承至少三代以上,有百年历史的继承与传承的文化。从时间上来说,有继承与传承的问题。继承,是不折不扣的模仿,尽可能像化石一样进行保存,比如昆曲,通过继承我们才能很好地听到原来的戏曲韵味;而传承是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发扬,但最终还是以继承为主,以改进为辅。比如剪纸、面塑、吹糖人这类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我有自己的定义,它是不以大众愿望为意志,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以群体性为支撑形成的艺术形式而延续至今。说白了,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

民间艺术植根于民间土壤,带有一种乡里乡气,土里土气的气息。我认为做陶艺的泥土不仅带有芳香,而且流露着文化的自然走向。

我自己总结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它多了一分共性,少了一分个性。现代艺术则少了一分共性,多了一分个性。现代艺术应该怎么让大众接受,怎么进行时空的传承,都是目前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陶艺像是一坛陈酿老酒,带着泥土芳香,只有我们自己经过消化、了悟,才能反刍出一股陶醉的味道。

“陶醉”新定义

窦洪涛:你认为何为“陶醉”?

汉方:俗话说人生有三苦:脱坯、打铁、卖豆腐。陶瓷也可以算作一苦。陶醉,便是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陶醉是一种情感,一种境界。陶醉两个字分开来讲,便是“陶”与“醉”。剖析“陶”的话可以追溯陶瓷的历史。

我们所知道的久负盛名的景德镇,始于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实际上景德镇原叫新平,因在昌河以南,也叫“昌南”。这里生产的优良陶瓷器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便是“China”(昌南)的由来。陶瓷艺术有着这段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事陶艺能不醉于其中吗?

“醉”,表面上理解便是不会喝酒的人闻到好酒也会醉。对于一个陶艺欣赏者去欣赏陶艺的时候,若是能够闻见制作陶瓷泥土中的芬芳,能不醉吗?

我不是文字专家,对于“陶醉”二字的解读不深,觉得“陶醉”二字用于陶艺巧合得恰如其分、有理有据。当然对于绘画,也可以“陶醉”,只要有艺术的共鸣即可。

因土的升华而归于自我的陶醉

窦洪涛:你认为让我们“陶醉”的根源在哪里?

汉方:佛教讲轮回,讲因果。你从哪里来,追溯我们姓什么,台湾人回大陆祭祖,这都在说明人不能忘本,而不忘本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我们对姓氏的继承。中国文化在于追“根”,中华文明如此根深,我想真正的文化、真正的经济繁荣,还会是在东方,在中国。

中国文化根系并不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就像真正的人参。人参是草本植物,刚开始它生长的小芽像牙签一样,地上的枝叶也不发达,但三冬之后,你再瞧瞧它地下的根,已经很旺盛了!

中国的根并没有断,所以只要植根于这片土壤,中国文化就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记得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个群体——陇海大院。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母亲患结肠癌,大哥患肺病,父亲患上老年痴呆;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活于世。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高新海的义务——洗澡、理发、上床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38年从未间断。

这种情感的维系好像找不到什么理由,它是一种情,一种文化氛围。

人都会说,舍得舍得,舍不为得是种境界,但就怕得而不舍……

中国人注重过程,活着就应该去想怎样去领略人生的风景。作为艺术家在做出自己满意作品的同时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能够体味到自我价值,便是生命中最好的风景。

自娱自乐,感动自己,还要自娱他乐。文艺三杰、毕加索、吴冠中等大师,他们的修养到位,他们的影响也是世界的。中国讲天时地利人和,先天的基因必要,后天的了悟积累更重要。

年我在北京艺术区待了一年,我体味最深的一点就是任何一种存在的事物,它身上都会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刚去,艺术区的东西很多我都看不惯,但是我想自己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人总是为生存而做着改变,因为生存是根本。

那一年在北京环铁艺术城我看到了行为艺术家也夫实施的《蚕茧计划》。所谓行为艺术家就是让别人肉眼看到他的行为。他在一个钢筋焊起来的透明的大网格玻璃笼子里像蚕一样生活,至少经过了三个季节。在临下来前一个月,他在墙上加了一个云梯。

出于好奇,我想跟他进行近距离的对话。但是他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上来待的时间不能低于24小时;第二必须能喝酒。我想,24小时不就是地球自转一周吗?一天的时间,他在上面都待三个季节了,我还不能陪他24小时吗?!第二,喝酒我不能喝,但是我可以陪他喝,还可以管够,提着十瓶二锅头上去还怕他喝不够?!

最后我上去了,我俩喝了个痛快,聊了个痛快。我发现尽管我对他的艺术不完全了解,但我也可以做到接受。

人一般有三种思维方式:顺向思维(定向思维)、发散式思维、逆向思维。而人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人生是一个X岔道,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还是其他的综合原因,人总要走一条道路。就像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走陶艺这条路,我很难回答,不走这条路,我就会走上另一条路。如果我知道人生有这么难,我也不出生了,没办法,哈哈,人生在于过程嘛。

艺术来源于自然,也应该归于自然。就如陶艺,因土的升华而归于自我的“陶醉”。

窦洪涛:人们常说,“作品即人品”,你怎么看?

汉方:中国讲以人为本,没有人品不会出好的作品。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好人,这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作品是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一般人会认为只要作品本身打动人就够了,实际不然。比如秦桧,他的字好吗?好,但是因为历史上他是奸臣,人品不好,即便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他的字,也会有意忽略他的名字。

莫言被更多的人认可,获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他为何能把文学之火烧到世界?所以说人做什么就要做到极致。我很佩服那些探险家,那种对生命、对生存渴望的纯粹的精神力量。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每天干活锄地也是一种精神,达到一定精神层面便是境界。

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和修养,作者若想得到世人的认可,便需要通过作品呈现个人的精神境界,为众生所想,进而获得个人的价值感,得到最后的圆满。

当然这里面会涉及很多因素,比如政治影响、时代背景,但最终你的人品便是你的艺术,这是作品得到认可的最重要的判定要素。

下期预告:陶在陶之外

1

对话人

汉方,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年创建汉方陶艺社,现为山东省漫画家协会理事,济南市美协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特邀创作研究员。年荣获济南市市直宣传文化系统中青年专业拔尖人才称号。代表作品有创作的《有朋自远方来……》,年完成的《陶艺老济南》百米千人群雕,年完成的《二人转年》百米千人群雕,年完成《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群雕。

文中插图|汉方作品编辑|版式:千年老妖窦洪涛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kfbq.com/jbyf/7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