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视神经脊髓炎 > 疾病诊断

梅毒性脊髓炎一例

梅毒性脊髓炎(syphiliticmyelitis)是一种罕见的脊髓梅毒螺旋体感染性疾病。4%-10%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会发展为神经性梅毒。在神经性梅毒患者中,约1.5%为梅毒性脊髓炎患者。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进行性腰腹痛伴双下肢乏力10d”于年10月14日入院。体检:双下肢肌力减低(V-级)、肌张力正常,膝腱、跟腱反射减弱,余体征阴性。既往有冶游史,1年前曾患有硬下疳,当时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及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阳性、RPR阳性,RPR定量为1:16,脑脊液压力正常、白细胞.5×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总蛋白mg/L、葡萄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RPR阳性。其他病原体检查(如HIV、孢疹病毒等)阴性。影像学检查:脊髓MRI示胸6-11水平脊髓肿胀、呈弥漫性高T2信号改变,增强后胸8-9水平脊髓背侧可见结节样强化。头颅MRI未见异常。肌电图提示左、右胫神经周围多发性不全损害。该患者诊断为梅毒性脊髓炎,给予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因青霉素皮试阳性)治疗。治疗5d后,双下肢无力及腰腹部疼痛症状消失;治疗1个月后,脑脊液总蛋白mg/L,白细胞34×10^6/L,脑脊液RPR阴性,血清RPR定量为1:4,脊髓MRI提示异常信号范围减小;治疗4个月后,脑脊液总蛋白mg/L,白细胞13×10^6/L,脑脊液RPR阴性,血清RPR定量为1:2,脊髓MRI恢复正常信号。

讨论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该病发病率曾因青霉素的广泛应用而明显降低,但是近年来由于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其发病率有回升趋势。Kikuchi等和Chilver-Stainer等描述了梅毒性脊髓炎的MRI表现:病变可累及多个胸髓节段,T2WI表现为弥漫性高信号,增强T1WI表现为脊髓表浅部位的局灶性强化,称为“烛光征”,提示梅毒螺旋体由脊髓表面向脊髓中心侵犯的病理过程。虽然该病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却并没有特异性。因此,梅毒性脊髓炎的诊断必须以实验室检查为基础。

青霉素仍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头孢曲松治疗)。通常青霉素注射前1d开始口服泼尼松10mg,2次/d,连续3d,可预防吉-海(Jarisch-Herxheimer)反应。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和脑脊液指标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监测。脑脊液在疗效评价中起重要作用。经过有效治疗,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脑脊液和血清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滴度依次下降。疗效判定还可通过影像学来监测,及时治疗后颅内病灶可明显减少、消失。本例患者在头孢类药物治疗5d后症状开始缓解,1个月后影像学和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4个月后几乎所有指标均恢复正常。本例患者的发病形式类似于急性脊髓炎表现,但无感觉平面异常,既往有梅毒病史,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及细胞数增高,脑脊液及血清梅毒螺旋体阳性,非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阴性,头孢曲松治疗有效,故诊断为梅毒性脊髓炎。

总之,虽然梅毒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但个人史和特征性的MRI表现具有提示作用。由于该病及时诊治预后良好,因此对于可疑患者,应尽早检验血清和脑脊液等相关指标。

中华神经科杂志年6月第47卷第6期

作者:何冬梅徐家立张莉文叶民丁新生(南京医科医院神经内科)









































肝病科普怎样可确诊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
国际美食来乐平了国际美食节暨大型商品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kkfbq.com/jbzd/1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