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性脊髓炎简介,表现,治疗和护理
横贯性脊髓炎是指非特导性,由于原因不明的感染直接引起或感染诱发所引起的脊髓功能失常导致全部或大多数神经束的神经冲动传导阻滞,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症。多数在急性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病。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脊髓疾病之一。发病可见于任何季节,但以冬末春初及秋末冬初更为常见。
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本病是精神系统受病毒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否为病毒的直接侵入,有待继续研究。外伤和过度疲劳可为其诱因。
脊髓炎是指由病毒细菌或者其他的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或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质和白质的炎性病变,其中横贯性脊髓炎是引起的脊髓横贯性的损伤。以肢体的瘫痪、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的特征。
第一个就是病毒性的脊髓炎,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单疱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还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脊髓炎。
第二个细菌和螺旋体感染,像结核杆菌和梅毒螺旋体所致的脊髓炎。
第三个寄生虫引起的脊髓炎,如弓形虫导致的脊髓炎。
第四个就是其他原因,比如说打疫苗,也就是预防接种以后的脊髓炎或原因不明的一些脊髓炎等。
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起病急骤,脊髓症状出现前1-2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腹泻史,或有疫苗接种史,常有受凉、负重、损伤等诱因。
脊髓症状出现急骤,病人初始多为局部颈背痛或腹痛,胸腹束带感等神经根刺激症状,然后突然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感觉缺失及二便障碍。多数患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最高峰,发展为脊髓完全的横贯性损害。
感觉迟钝可由足出现并对称性或非对称性上升,一条腿早于另一条腿。这些症状可能开始像格林-巴利综合征,但躯干受累有明显的脊髓平面提示为脊髓病的本质。
急性期病变节段以下多有感觉缺失,有些病人在感觉缺失区上缘可有1~2个节段的感觉过敏区。少数脊髓损害较轻或儿童病人,感觉水平可不明显。它可损害脊髓的任何节段,但以胸-4节段最常见。症状根据受损节段而定。胸段受损出现胸段病变水平以下的各项脊髓功能障碍。
在严重病例中,反射消失提示脊髓休克出现,患者常表现为肢体迟缓性瘫痪,即肌张力减低、键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腹及提睾反射消失等,即脊髓休克期。随着脊髓休克期的恢复,瘫痪肢体出现伸性反射,病理反射阳性之后逐渐出现键反射增强,肌力开始恢复。持续性的无反射性瘫痪提示脊髓有多个节段的坏死。括约肌功能障碍早期主要为大小便潴留,可有充盈性大小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的逐渐恢复,可形成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和间歇性尿失禁。
一、运动障碍急性病例早期聘书现脊髓休克现象:病变水平以下一切运动、感觉、反射消失,对任何刺激无反应,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脊髓休克期持续时间通常-4周,也有少至数日或长达1-2月,甚至更长者。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受损的程度、性质和有无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二、感觉障碍
受损平面以下,出现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各种感觉均消失,以痛、温觉消失最为明显。有些病人感觉消失区上缘,可有一感觉过敏区。偶有束带样疼痛感。
三、膀胱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逼尿肌弛缓,膀胱容量增加,呈无张力性神经原性膀胱。病人出现尿潴留或充溢性尿失禁。随脊髓功能恢复,逼尿肌出现节律性收缩,膀胱容量逐渐缩小,渐过渡为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胱。病人逐渐恢复随意排尿的能力。四、直肠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肛门括约肌松弛,大便失禁休克恢复期,常有大便秘结,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五、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受损平面以下,汗少或无汗,皮肤营养障碍。如水肿或干燥脱屑,趾(指)甲松脆,足底皲裂等。
治疗联系我们
治疗咨询
治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