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视神经脊髓炎 > 疾病用药

案例海军总医院戚晓昆推动神经系统疑

导读: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即由来自普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等科室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通过定期会议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医院神经系统疑难病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下称“会诊中心”)自年成立至今已7年有余。在科室主任戚晓昆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会诊中心从平淡到辉煌,实现了最耀眼的“逆袭”。这一切得益于戚晓昆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前瞻、精彩的战略眼光。

“四个五年”阶段式跨越创领先

临床神经病学博士毕业的戚晓昆于年就职于医院神经内科。医院尚处于垫底位置:21张床位,检查设备只有脑电图机和肌电图机,发展尚无自己的特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戚晓昆被委以神经内科代理主任。自此,神经内科几乎以5年一个台阶的速度不断发展起来。

(图1:医院神经内科发展历程)

这种脚踏实地,步步为赢的发展状况背后,自然离不开长远的战略规划。

“阶梯式”的发展使当初底子很薄的神经内科在思想、设计、创新上均取得了不斐成绩,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特色治疗方案,尤其对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脱髓鞘性神经免疫疾病、多系统萎缩等变性病等代谢病的诊治及研究已形成自身独有特色。年,戚晓昆率先开展尿道括约肌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价值研究;年,戚晓昆完成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的临床病理影像研究……相关文章分别入选了、年度科技部评选的“领跑者——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据戚晓昆介绍,年他接诊了一例患者。一个19岁的大男孩因不明原因出现复视,之后头颈部强直。医院无果后,脑活检术后患者病情继续加重至昏迷,男孩父亲找到了戚晓昆,找寻出路。医院三甲评审压力巨大,但是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同时被这位父亲的坚强和执着深深打动,戚晓昆毅然决定收治这个男孩。然而当MDT的专家们都考虑患者是“肉芽肿性血管炎”时,戚晓昆却细致观察了其头颅CT的高密度影像,怀疑脑肿瘤可能性较大。再次冒着重重压力,患者父母同意了脑活检。结果很快出来了,患者诊断为颅内生殖细胞瘤。最后经过一系列正规的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转危为安,病情日渐好转,无异于常人。戚晓昆是怎么做到的?谈到此中秘籍,他意味深长地说,“作为科主任,管理并领导一个科室医教研各方面的发展,一要敢想,一要敢干,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他爽朗地大笑起来,“一个精力充沛的火车头太重要了!”

临床、影像、病理三维一体强科室

不过,经过MDT在临床中的反复实践,戚晓昆发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临床和影像科结合不紧密。神经科医生普遍对影像学结果的分析了解不甚深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管理科室后,我就比较注重积累影像知识。”戚晓昆介绍,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科室配备了摄像设备,将疾病相关的影像知识逐渐积攒起来,方便大家揣摩。

第二个问题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即神经病理相对薄弱,无法很好支持临床诊断。“MDT的T是指treatment,但我觉得多学科协作不单是‘治疗’,还是‘诊疗策略’,应有病理学的参与。一定要充实神经病理专家,从病理角度揭示疾病的诊断、发展和预后,”戚晓昆定下目标。自此,医院神经科疑难病会诊中心的神经病理、神经影像和临床“三维一体”的MDT模式概念形成。

年5月14日下午,是医院神经科的首次会诊。在郭玉璞教授、王鲁宁教授、卢德宏教授和桂秋萍教授的参与下,通过临床与病理专家的协作讨论,一名经过三次开颅脑活检手术的患者,即国内首例活检证实Whipple病,在此得以确诊。也是这重要的第一次,医院神经系统疑难病会诊中心迈开了MDT的第一步。

“临床、影像、病理三维一体的MDT,首先是使医师和科室受益,通过提升医师的知识结构和认识层面,改变医师的诊疗习惯,提升技术水平。”戚晓昆将此视为提升诊疗水平的好抓手。通过会诊,神经科的医生学到了诸多鲜活的病理和影像方面的知识;影像科医师也补充了临床和病理的知识;而病理科医师也有机会面对面接触到患者。各科医师都能从MDT中受益,对疾病的认识能从多个层次上去思考,从而也更有利于疑难病例的确诊。

“我们的团队很团结,气氛也和谐,因为我们没有利益之争。虽然各位参与会诊的院外专家拿到的会诊费远远低于他单独外出会诊的报酬,但没人因此而怨言,因为在会诊中心能接触到大量疑难杂症,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还能提升能力,能让自己‘跑起来’。所以大家有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这也是我们持续发展的支柱。”戚晓昆对此颇为自豪,“对在教学方面,也是一种促进。现在我带的研究生都能较早确立研究方向。”

科学创新服务模式惠患者

会诊中心除了使医师和科室受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患者及其家属,不仅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更为重要的是,给出了最适合的诊疗方案。

(图2:会诊中心专家合影(从左向右依次为魏东宁、卢德宏、李存江、王鲁宁、戚晓昆、孙相如、郑奎宏)

会诊中心的时间固定在每周三下午。运行之初,每次的患者大致4~6名,因此采用的是几位专家面对一位患者的模式。而随着会诊中心不断运转壮大,患者量上升明显,且由于地处首都,还要肩负起外地患者进京求医的责任,戚晓昆感到加快临床效率的迫切性,“现在每次的患者翻了一番,大致十几位。这要求我们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还要有速度。此外,对会诊中心的人才发展而言,还要满足老中青结合。”

现在,医院每周约到会诊中心的患者都能看上病。会诊中心保持8~10位医师共同出诊的规模,其中,本院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医师为3~4位,外请专家4~5位;会诊队伍里有年轻的医师,主力是50~60岁的骨干;强调临床、影像、病理三维一体的联合诊断。而且,戚晓昆创新了诊疗模式,一次看3~4位患者。会诊专家团队面对患者时,以其中一位专家问诊查体为主,一对一地看,如果其他专家有疑问还可以再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得出比较切合患者本身的诊断。“这是适合我国患者量巨大的国情的方法,要求会诊中心准确、快捷、能拿出有说服力的意见、有执行力度。”戚晓昆表示。

现在,医院提出希望到医院会诊中心学习的要求。对此,戚晓昆敞开大门,“我们的会诊中心是开放的,有需要的医生可以随时来学习。而且,为响应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号召,我们现正与天津和石家庄联系,接受对方的专家和患者。”他还将眼光投向更远,“现在,医院正在建设新的会诊中心,在系统完善后,会配备彩色病理投射示教系统,这对本院医师和外地医师的培养都很有利,可以帮助大家不断充电提高。”

在谈及对会诊中心未来的完善方面,戚晓昆希望进一步精益求精,“我始终信奉:做事要脚踏实地,创新要科学思维。”

戚晓昆简介

戚晓昆:教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系统疑难病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主任。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神经病理、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全军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眩晕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多个中华与中国核心杂志的副主编及编委。擅长神经疑难、危重病的诊治。

医策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医策

医院管理案例研究,致力于传播最具价值的行业资讯和思想。

长按下方







































北京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kfbq.com/jbyy/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