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视神经脊髓炎 > 疾病用药

神经内科随笔25神经科疾病诊

上一篇对“诊断”这个词在神经科临床的语境下作了深入解析,本篇继续进一步讨论诊断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诊断?”。乍一听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很小儿科,但仔细思考之后却耐人寻味。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医生需要诊断以指导治疗,病人需要诊断而得到解释”。这个答案看上去有板有眼,逻辑严密,但后面的问题在于,我们已有的诊断具有终极性的正确性么?所有疾病现象都有相应的诊断么?回答显然是否之又否的。

人类总是在规范周围环境的一切,我们给物种、化学元素、城市、疾病等诸多现象命名分类,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共性的规则,以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管理,避免陷入无序和恐慌。因此,在医学上通过诊断来规范对一些临床现象的认识,总结其共性,创建诊断实体非常重要,将具有相对临床表现共性的病人纳入到一个规范下,统一命名以便规范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和研究,以此推动在临床医学各个层面的有序发展。

由此可见,诊断是一种对疾病共性的归纳,其内涵受到科学技术发展和疾病本身复杂性的影响,几乎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在每一个时间点,某一疾病的诊断内涵可能有其时代特色和局限性,随着岁月的变迁和认识的深入,该诊断内涵可能会发生数次变化,最终甚至有可能面目全非。在每个时间点上,我们无法预现有的诊断中有多少在未来会变得面目全非,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时间足够长,疾病诊断的内涵就会虽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既然诊断是会变化的,其正确性就是相对的,也即没有真正的终极性诊断,就像没有绝对的宇宙真理一样。譬如对TIA的诊断经历了数次变迁,20世纪60年代中期,TIA被定义为短暂性、局灶性、血管源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时间小于24小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年更新了TIA的定义,即为局部脑活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小于1小时,而且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而到了年,TIA的定义又经过修正,为由于局部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排除急性脑梗死。

再譬如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年Wingerchuk的诊断标准为:1.视神经炎,2.急性脊髓炎,3.除视神经和脊髓外无其他神经系统病变证据;主要支持标准:头颅MRI阴性,脊髓病变节段33个椎体,脑脊液WBC50WBC/mm3。而到了年Wingerchuk的诊断标准变更为:必要条件1.视神经炎,2.急性脊髓炎;以下3个条件中满足2个以上:脊髓病变节段大于等于3个椎体,头颅MRI阴性或呈非典型MS改变,血清NMO抗体阳性。今年AAN会议上Wingerchuk又建议将视神经脊髓炎(NMO)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MOSD)合并为NMOSD(文献尚未发表)。仅从以上两个神经科疾病诊断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诊断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通过阶梯式的发展向所谓终极性的正确性迈进。

另一方面,我们在实践中可以切身体会到“问题永远多于答案”,也即疾病状态远多于诊断归类。以遗传性疾病为例,理论上而言,人体有多少种蛋白就存在多少种遗传病,随着人口样本的增加,各种稀奇古怪的遗传病仍会遵循基因突变的概率不断出现,那就意味着遗传性疾病的清单将会持续增加。譬如,面对临床上的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目前显性SCA有37种,还有大把的隐性SCA和X性联SCA)或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列表已到ALS21),其责任缺陷蛋白和基因的清单远未终结。在此期间,倘若我们碰到用目前已知基因检测未果的病人怎么办?如何给予诊断?是不是对他说:“对不起,你的病我不知道,回去吧,等以后有检查办法了再告诉你?”这显然不符合医学的社会性,病人无法接受你的解释,你必须接受诊断现实性的拷问。

再譬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理论上而言,有多少种抗原就可能有多少种自身抗体,各种稀奇古怪的自身免疫病也会遵循一定的概率不断出现。以目前较为火热的自身免疫性脑炎为例,在发现NMDA抗体之前,我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模糊而粗糙,当时给予这种疾病状态的诊断五花八门,医生们并没有因为尚未完全清楚此类疾病的实质而吝啬诊断,大家从现实性出发,还是给予了各种囿于当时认识水平的疾病诊断,给予了病人和家属相应的解释。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知道要给急性、亚急性起病的精神行为异常伴或不伴癫痫的病人检查NMDA、LGI、VGKC、AMPA2、Ma2等抗体,但这些抗体都阴性怎么办?我们是否仍用一句没有水平的话说服病人:“对不起,你的病我不知道,回去吧,等以后你死了我们做了尸检再告诉你?“。我们显然不会这样傻头傻脑,我们总会用已知的经验和诊断模式给病人或家属一个解释,此时强调的是诊断的现实性。

针对诊断的现实性,我喜欢用“所见即所得”来比喻,意思就是用当时对某种临床现象的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文献的循证,对病人的病情做一种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能源于临床特点、biomark特点、电生理特点、影像特点、病理特点或基因特点等(具体在下一篇阐述),弄清楚到什么程度下什么诊断,从而给予病人相应的处理和解释。从病人角度而言,其就诊的目的主要是诊断和治疗,如果诊断由于医生执着于追求终极性诊断而迟迟不下,病人将失去耐心和依从性,也谈不上后续治疗的配合了。

我们作为临床医生,经常在疾病诊断的现实性和终极性之间盘算和挣扎,大家都在自觉地向后者努力,但事实上又屡屡妥协于前者,这都是因为,诊断是在动态变化的以及诊断不能覆盖所有临床现象。诊断的终极性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可能和其他很多客观事物一样,会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到达;而诊断的现实性则是我们必须每天面对的,它直接关系到对病人的治疗和病人对就医的感受。因此从角度而言,诊断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解释!

------------------------------------

其他更多“神经内科随笔”请访问丁香园网站神经内科版块!!

“神经内科随笔”系列版权归“丁香园”和“神经科的那些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白癜风的根治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kkfbq.com/jbyy/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