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视神经脊髓炎 > 疾病诊断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lowbackpain)又称椎间盘内紊乱或椎间盘内结构断裂(IDD)。主要是指椎间盘内紊乱如退行性变、纤维环内环破裂、椎间盘炎等因素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慢性下腰痛,属于化学介质引起的椎间盘源性疼痛。部分患者腰痛可放射至臀部,但不再向下肢放射,不引起坐骨神经症状。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临床特点

①椎间盘源性腰痛主要表现于下腰部疼痛,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患者伴有下肢膝以上的疼痛。久站、久坐或弯腰时疼痛加重,且坐位时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病人通常只能坐20min左右;

②X线、CT或MRI检査无异常表现。但MRIT2加权信号通常在病变椎间盘显示低信号改变,纤维环后方岀现高信号区,但也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的标准,因为有10%—20%的椎间盘撕裂患者MRI可以正常;

③腰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造影剂由髓核漏出至纤维环外1/3或硬膜外腔,推注造影剂时病人产生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由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个症状性诊断,客观体征少,又无特异的生化指标,因而确诊较为困难。一般认为诊断标准如下:

①严重腰部、臀部及大腿疼痛与神经根定位不符。

②症状反复发作病程>6个月。

③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无效。

④影像学资料显示无明显神经根受压,无节段性不稳定及其他明确的导致腰痛的腰椎疾病。

⑤MRI检查T2加权像上病变椎间盘为低信号表现、纤维环后部出现高信号区。

⑥椎间盘造影检查疼痛诱发试验阳性,相邻节段为阴性对照。

⑦关节突关节间隙封闭除外关节突关节退变引起的疼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首先要考虑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经皮穿刺的介入治疗,对疼痛的椎间盘进行治疗,这类方法有:

①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

②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等。

第二类治疗方法应用的较少,为微创的腰椎融合术。包括:

①小切口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A-LIF),后路经皮椎弓根或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

②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后路经皮椎弓根或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

③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directlateralinterbodyfusion,X/DLIF),后路经皮椎弓根或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

④微创后路PLIF或TLIF手术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kfbq.com/jbzd/12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