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视神经脊髓炎 > 疾病病因

今天还在复习的都是好样的

今日复习要点:

神经病学概论——脑神经

周围神经病

脊髓病变

神经病学概论——脑神经

重点掌握受损临床表现,若时间不允许,可不记忆神经解剖走形,但需记忆神经的起点和终点;

一、视神经(视觉传入)

1.解剖生理:

(1)感受器: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2)传入通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视神经孔→颅中窝→蝶鞍上方→视交叉(①②见下)→视束→外侧膝状体→更换神经元→纤维→内囊后肢→视辐射枕叶视皮质(纹状区);

①视网膜鼻侧半→交叉到对侧;

②视网膜颞侧半→不交叉;

(3)光反射径路:光反射纤维在外侧膝状体前方离开视束(不经过外侧膝状体)→上丘臂→中脑上丘、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瞳孔对光反射;

(4)生理功能:传到视觉冲动(特殊的躯体感觉);

2.受损临床表现:

(1)视神经:

①临床表现:同侧眼全盲,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②疾病联系:视神经病变、受压,颅内高压;

(2)视交叉:

①临床表现:

1°外侧病变→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

2°正中部病变→双眼颞侧偏盲;

3°全视交叉病变→全盲;

②疾病联系:颈内动脉严重硬化,垂体瘤,颅咽管瘤,垂体瘤卒中;

(3)视束:

①临床表现:一侧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②疾病联系:颞叶肿瘤向内侧压迫;

(4)视辐射:

①临床表现:

1°上部(顶叶)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

2°下部(颞叶)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

3°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②疾病联系:顶、颞叶肿瘤/血管病、内囊后肢病变;

△注: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射仍存在,视野中心部常保存;

(5)枕叶视中枢:

①临床表现:对侧同向偏盲及视觉失认;

②疾病联系:脑梗死、枕叶出血、肿瘤;

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球及相关肌肉运动)

1.动眼神经:

(1)解剖生理:

①中脑上丘动眼神经核→脚间窝→蝶鞍两侧海绵窦→眶上裂→眶内→上直肌、上睑提肌;

②埃-魏核→副交感节前纤维→睫状神经节→副交感节后纤维→下直、内直和下斜肌;

△注:斜肌支→睫状神经节短根→睫状神经节(换元)→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2)受损表现:动眼神经麻痹;

1°眼外肌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头向健侧歪斜;

2°睫状肌障碍:瞳孔散大;

3°瞳孔括约肌障碍: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

2.滑车神经:

(1)解剖生理:中脑上丘滑车神经核→顶盖→前髓帆(交叉)→下丘下方→大脑脚→腹侧脚底→海绵窦外侧壁→伴行动眼神经→眶上裂→上斜肌;

(2)受损表现: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运动障碍→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复视,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展神经:

(1)解剖生理:脑桥中部展神经核→脑桥延髓沟→海绵窦外侧壁(蝶鞍旁)→颅底→眶上裂→外直肌;

(2)受损表现:展神经麻痹→外直肌运动障碍→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侧转动,复视;

三、三叉神经

1.解剖:

(1)感觉神经(口、面、头感觉):

①1级神经元:

1°三叉神经半月节→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头皮前部、面部皮肤、眼鼻口内粘膜;

2°中枢支→脑桥→深感觉纤维(三叉神经中脑核)、触觉纤维(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痛温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

②2级神经元:感觉主核+脊束核→三叉神经丘系(交叉至对侧后组成)→丘脑附后内侧核;

③3级神经元:丘脑附后内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感觉中枢的1/3区域;

(2)运动神经(咀嚼肌运动):

三叉神经运动核→脑桥→卵圆孔→融于下颌神经→咀嚼肌;

2.受损表现:

(1)周围性损害:三叉神经痛→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角膜反射消失;

(2)神经核损害:

①感觉核损害→同侧面部洋葱皮样分离感觉障碍;

②运动核损害→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四、面神经

1.解剖:

(1)运动纤维:脑桥面神经核→出脑→面部表情肌;

①上部面肌(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②下部面肌(颊肌、口轮匝肌):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控制;

(2)感觉纤维:起自膝状神经节

①周围支→鼓索神经(参与舌神经)→舌前2/3味蕾;

②中枢支→脑桥→孤束核(与舌咽神经味觉纤维一起)→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3)副交感纤维:脑桥上泌涎核→舌下腺、颌下腺、泪腺;

2.受损表现:

(1)中枢性麻痹:

①对侧眶部以下表情肌瘫痪(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

②对侧眶部以上表情肌(额肌、眼轮匝肌)正常;

③同侧偏瘫、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常有;

(2)周围性麻痹:同侧面肌瘫痪(同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不能皱眉、闭眼、鼓腮、露齿);

3.疾病联系:

(1)中枢性麻痹:脑血管病变、脑肿瘤,恢复较快;

(2)周围性麻痹:面神经炎,恢复缓慢;

△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眼支(眼神经)+面神经完成;二者之一受损出现角膜反射消失;

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1.舌咽神经: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茎突咽肌;

(2)副交感纤维: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位于颈静脉孔处的下神经节;

①中枢突→脑干孤束核;

②周围突→舌后1/3的味蕾;

(4)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位于下神经节;

①中枢突→孤束核;

②周围突→咽、舌后1/3、咽鼓管、鼓室粘膜,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5)躯体感觉纤维:位于上神经节内,分布于耳后皮肤;

2.迷走神经: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咽、喉的横纹肌;

(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胸腹腔脏器→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

①中枢突→孤束核;

②周围突→胸腹腔的脏器;

(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位于颈静脉孔内的上神经节内;

①中枢突→三叉神经脊束核;

②周围突→硬脑膜、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

3.损伤表现:

(1)舌咽神经:咽部感觉↓,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咽肌轻度瘫痪;

(2)迷走神经: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软腭不能提升,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心动过速;

(3)共通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咽反射消失(嘉兴延髓麻痹)。

周围神经疾病

一、三叉神经痛

1.概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简称,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

2.病因:

周围学说,中枢学说(感觉性癫痫样发作)。

3.临床表现:

成年及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以上颌支和下颌支多见;面颊上下颊及舌部明显剧烈疼痛,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持续数秒或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周期性发作;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触发点(扳机点);痛性抽搐。

4.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感觉症状+运动症状,角膜反射消失、患侧咀嚼肌瘫痪、咬合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年真题:左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表现)

5.治疗:

首选卡马西平,有效率70%~80%;封闭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理无效,不适于手术;射频治疗;手术治疗(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1.概念:

也称贝尔麻痹、面神经炎,因茎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2.病因:

面神经缺血、水肿导致神经受压。

3.临床表现:

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食物易滞留患侧齿龈、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消失、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和鼓膜疱疹。

4.治疗:

皮质类固醇、维生素B、阿昔洛韦、康复治疗。

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1.概念:

也称古兰-巴雷综合征,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也常累及脑神经。

2.病因:

空肠弯曲菌感染(85%)、病毒感染、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临床表现: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末梢感觉障碍(较运动轻,腓肠肌压痛)、脑神经受损(面神经受累最常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含量增高,细胞数目正常)。

4.治疗:

血浆交换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四、历年真题

1.女性,85岁,20年来反复发作右面部闪电样疼痛。说话和鼻翼旁触摸诱发疼痛。今年已痛月未缓解。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1)若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应具备的条件是

A.右角膜反射和右面部痛温觉减退

B.右面部分离性感觉障碍

C.右角膜反射存在,右面部痛温觉正常

D.右角膜反射存在,右侧咀嚼肌无力

E.右角膜反射减退,右侧咀嚼肌无力

(2)选用卡马西平止痛的有效率约为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E.90%

(3)若患者药物止痛无效,又出现肺气肿,不宜全身麻醉,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A.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

B.射频热凝术

C.三叉神经切断

D.三叉神经脊髄束切断

E.枕下开颅三叉神经减压

答案:C、D、B

2.男,15岁。突起四肢无力2天,查体:四肢肌力2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无明显感觉障碍,双侧腓肠肌握痛。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重症肌无力

B.周期性麻痹

C.吉兰-巴雷综合症

D.多发性肌炎

E.急性脊髓炎

答案:C

3.急性脊髓灰质炎的瘫痪特点是

A.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B.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C.不称性弛缓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D.不称性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E.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答案:D

脊髓病变

一、急性脊髓炎

1.概念:

因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上最常见的脊髓炎,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

2.病因:

与病毒性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3.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发病前1~2周常有上感史、消化道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尿便障碍,胸段脊髓炎最常见,尤其T3~T5。

运动障碍:脊髓休克→恢复。

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均消失。

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充溢性尿失禁(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脑脊液:压力正常,无色透明,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正常。

4.治疗:

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激素、免疫球蛋白、维生素B)、康复治疗。

二、脊髓压迫症

1.概念:

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引起脊髓受压综合征,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可不同程度受累。

2.病因:

急性脊髓压迫多源于脊柱旁或硬膜外病变,慢性脊髓压迫多源于髓内或硬膜下病变。

肿瘤、炎症、脊柱外伤、脊柱退行性病变、先天性疾病、血液疾病。

3.临床表现:

(1)急性脊髓压迫症急性发病,迅速进展,数小时至数日内脊髓功能完全丧失,多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脊髓休克,病变节段以下弛缓性瘫痪,各种感觉及反射缺失,尿便潴留。

(2)慢性脊髓压迫症

分期:根痛期(神经根痛及脊髓刺激症状)→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触觉深感觉的减退,对侧病变平面2~3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丧失)→脊髓完全受压期

4.诊断及鉴别

急性脊髓炎:急性起病,病前多有感染史,快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伤,MRI有助鉴别。

脊髓空洞症: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损节段支配皮肤分离性感觉障碍,神经根痛少见,皮肤营养障碍改变明显。MRI见脊髓内长条形空洞。

亚急性联合变性:缓慢起病,出现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体征,血清VitB12缺乏,有恶性贫血者可确定诊断。

5.治疗:

尽快去除病因,有手术指征尽早手术治疗。

三、历年真题

1.女性,30岁,2天来进行性双下肢瘫痪,大便障碍,体温正常。胸4水平以下深浅感觉失和截瘫。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白细胞80×/L(80个/mm3),淋巴细胞占80%,蛋轻度增高,最可能的诊断为

A.脊髓出血

B.急性脊髓炎

C.脊髓肿瘤

D.多发性硬化

E.急性硬膜外脓肿

答案:B

2.成年男性,三个月来双下肢无力、麻木逐渐加重,背后疼痛且咳嗽时加剧。查体:左半侧T8以下痛、温觉消失,右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右下肢足趾振动觉、位置觉消失。

(1)可能的诊断为

A.T8附近脊髓髓内癌变

B.左T8附近脊髓髓外病变

C.右T8附近脊髓髓内病变

D.T8附近脊前动脉闭塞

E.右T8附近脊髓髓外病变

(2)病变脊髓处,MRI表现为

A.脊髓呈梭形膨大,广泛低信号

B.正常脊髓

C.脊髓不膨大,髓内广泛点状高信号

D.脊髓外肿块

E.中央管扩大呈空腔

(3)该脊髓损害为

A.脊髓后角损害

B.脊髓横贯性损害

C.Brown-sequard缘簿

D.脊神经根损害

E.脊髓后索和侧索联合损害

答案:E、D、C

========丁香园执考助手========

=====ou=====

↓↓







































有什么好方法治疗白癜风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kfbq.com/jbby/4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